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〔寶島采風〕秀姑巒溪泛舟趣 蜜香紅茶滌塵慮
2024-04-02
花蓮瑞穗舊稱「水尾」,意為秀姑巒溪之尾。日據時代,日本總督府以當地稻米結穗纍纍,頗似《日本書紀》傳說中的「豐葦原之瑞穗國」,因而改名「瑞穗」。瑞穗是台灣的泛舟聖地,也是知名的紅茶產地、溫泉鄉,酪農業發達。
瑞穗鄉位於北緯23.5度的北回歸線上,居民以閩、客及原住民為主,而原住民又以阿美族居多。阿美族稱瑞穗為「扣扣」(kohkoh),是形容溪中石頭滾動碰撞的聲音;當地人慣稱「水尾」,台鐵瑞穗站的閩南語廣播就稱呼為「水尾站」。
掃叭石柱 考古難解謎題
舞鶴台地上的「北回歸線」座標塔,以及舞鶴遺址的「掃叭石柱」,是瑞穗鄉的兩個重要地標。其中「掃叭石柱」又稱「舞鶴石柱」,為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遺物,為台灣東部巨石文化的代表,也是目前東部地區所存最大的遺石。
「掃叭」是阿美族語「木板」的意思。根據阿美族傳說,數百年前,有一群阿美族人前往舞鶴台地開墾,突然遇到暴風雨,於是趕緊撿拾附近的木板遮雨,後來就將當地命名為「掃叭」。
「掃叭石柱」有兩根,高度分別為575公分及339公分,分別重達12.3公噸、10.6公噸。原本一根橫躺,另一根豎立,後來兩根都呈豎立狀態,因原貌已失,難以提供考古學必要的研究脈絡,形成一道難解的謎題。
銅佛竹籠 青蓮寺添傳奇
相傳清光緒3年(1892年),有一名老翁肩挑竹籠,寄放在水尾一名善士家裡,表示探親後即取回;然而經過數日,卻未見老翁蹤影。善士於是邀請村民打開竹籠,只見內有二尊銅佛及字條,指定一尊放在水尾、一尊放在馬太鞍(光復鄉)。居民認為老翁是佛祖化身,於是發動建寺,即為青蓮寺。
青蓮寺除了供奉當年的銅鑄釋迦牟尼佛像之外,也供奉關帝聖君、媽祖等神像,還保存當年裝著銅佛的竹籠。每年佛誕節前夕,除了舉辦浴佛儀式外,青蓮寺神轎班也會抬著佛像、神像全鄉大遶境,是瑞穗鄉一大宗教盛事。
秀姑泛舟 國際鐵人三項
瑞穗大橋至長虹橋之間的秀姑巒溪,長約25公里,溪水長年沖刷白石,是花蓮八景之一「秀姑漱玉」所在。這段溪谷切穿海岸山脈,蜿蜓曲折,水勢湍急且多激流,成為泛舟的好所在。1970年代瑞穗興起泛舟熱潮,持續多年,如今泛舟熱潮稍退,但近年來舉辦國際泛舟鐵人三項、泛舟成年禮,也樹立起口碑。
日本昭和7年(1932年),《東台灣新報》編輯毛利之俊與攝影師沿著東海岸採訪,出版《東台灣の展望》一書,留下許多珍貴鏡頭。位於秀姑巒溪中段的奇美部落,早期靠船伕拉船到瑞穗,將貨物載運上船,再順溪而下的畫面,就保存在《東台灣の展望》一書中。
酪農發達 飼牛毋驚風颱
瑞穗土壤多元,適合各種作物生長。日據時代,日本政府鼓勵財團到瑞穗開發,帶來菸葉、甘蔗、咖啡等作物,目前舞鶴還有當時種植的咖啡老樹。1973年政府輔導哉培青心大冇茶種,奠定舞鶴茶的基礎,後來受到進口茶的壓力,茶農研發帶有果香的「蜜香紅茶」,獲2006年世界冠軍,舞鶴茶業再創新契機。
「鶴岡紅茶」曾是瑞穗的出口大宗,曾獲哥倫比亞紅茶金牌獎,「煎茶」也曾獲日本天皇「金杯獎」;早期台鐵「光華號」車廂玻璃杯內即放置鶴岡紅茶。然而鶴岡紅茶因敵不過他國競爭而沒落,農民紛紛改種文旦,「鶴岡文旦」因而闖出名號。每年春天柚花盛開,香味撲鼻,「柚花路跑」也是瑞穗鄉的重要活動。
瑞穗鄉有許多農民原本栽植木瓜,但因木瓜怕颱風,許多瓜農因多次颱風侵襲而血本無歸,經過一番苦思,得出「飼牛毋驚風颱」的結論。因為養牛和種植牧草都不怕颱風,因此瓜農變成酪農,如今「瑞穗鮮奶」已成為品牌,牧場則成為民眾休閒去處。
瑞穗鄉位於北緯23.5度的北回歸線上,居民以閩、客及原住民為主,而原住民又以阿美族居多。阿美族稱瑞穗為「扣扣」(kohkoh),是形容溪中石頭滾動碰撞的聲音;當地人慣稱「水尾」,台鐵瑞穗站的閩南語廣播就稱呼為「水尾站」。
掃叭石柱 考古難解謎題
舞鶴台地上的「北回歸線」座標塔,以及舞鶴遺址的「掃叭石柱」,是瑞穗鄉的兩個重要地標。其中「掃叭石柱」又稱「舞鶴石柱」,為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遺物,為台灣東部巨石文化的代表,也是目前東部地區所存最大的遺石。
「掃叭」是阿美族語「木板」的意思。根據阿美族傳說,數百年前,有一群阿美族人前往舞鶴台地開墾,突然遇到暴風雨,於是趕緊撿拾附近的木板遮雨,後來就將當地命名為「掃叭」。
「掃叭石柱」有兩根,高度分別為575公分及339公分,分別重達12.3公噸、10.6公噸。原本一根橫躺,另一根豎立,後來兩根都呈豎立狀態,因原貌已失,難以提供考古學必要的研究脈絡,形成一道難解的謎題。
銅佛竹籠 青蓮寺添傳奇
相傳清光緒3年(1892年),有一名老翁肩挑竹籠,寄放在水尾一名善士家裡,表示探親後即取回;然而經過數日,卻未見老翁蹤影。善士於是邀請村民打開竹籠,只見內有二尊銅佛及字條,指定一尊放在水尾、一尊放在馬太鞍(光復鄉)。居民認為老翁是佛祖化身,於是發動建寺,即為青蓮寺。
青蓮寺除了供奉當年的銅鑄釋迦牟尼佛像之外,也供奉關帝聖君、媽祖等神像,還保存當年裝著銅佛的竹籠。每年佛誕節前夕,除了舉辦浴佛儀式外,青蓮寺神轎班也會抬著佛像、神像全鄉大遶境,是瑞穗鄉一大宗教盛事。
秀姑泛舟 國際鐵人三項
瑞穗大橋至長虹橋之間的秀姑巒溪,長約25公里,溪水長年沖刷白石,是花蓮八景之一「秀姑漱玉」所在。這段溪谷切穿海岸山脈,蜿蜓曲折,水勢湍急且多激流,成為泛舟的好所在。1970年代瑞穗興起泛舟熱潮,持續多年,如今泛舟熱潮稍退,但近年來舉辦國際泛舟鐵人三項、泛舟成年禮,也樹立起口碑。
日本昭和7年(1932年),《東台灣新報》編輯毛利之俊與攝影師沿著東海岸採訪,出版《東台灣の展望》一書,留下許多珍貴鏡頭。位於秀姑巒溪中段的奇美部落,早期靠船伕拉船到瑞穗,將貨物載運上船,再順溪而下的畫面,就保存在《東台灣の展望》一書中。
酪農發達 飼牛毋驚風颱
瑞穗土壤多元,適合各種作物生長。日據時代,日本政府鼓勵財團到瑞穗開發,帶來菸葉、甘蔗、咖啡等作物,目前舞鶴還有當時種植的咖啡老樹。1973年政府輔導哉培青心大冇茶種,奠定舞鶴茶的基礎,後來受到進口茶的壓力,茶農研發帶有果香的「蜜香紅茶」,獲2006年世界冠軍,舞鶴茶業再創新契機。
「鶴岡紅茶」曾是瑞穗的出口大宗,曾獲哥倫比亞紅茶金牌獎,「煎茶」也曾獲日本天皇「金杯獎」;早期台鐵「光華號」車廂玻璃杯內即放置鶴岡紅茶。然而鶴岡紅茶因敵不過他國競爭而沒落,農民紛紛改種文旦,「鶴岡文旦」因而闖出名號。每年春天柚花盛開,香味撲鼻,「柚花路跑」也是瑞穗鄉的重要活動。
瑞穗鄉有許多農民原本栽植木瓜,但因木瓜怕颱風,許多瓜農因多次颱風侵襲而血本無歸,經過一番苦思,得出「飼牛毋驚風颱」的結論。因為養牛和種植牧草都不怕颱風,因此瓜農變成酪農,如今「瑞穗鮮奶」已成為品牌,牧場則成為民眾休閒去處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